公司经过多年摸索创新,已形成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武术传承与传播研究团队、人体运动的机能学评价团队、学校体育研究等团队。
1.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团队
成员:葛书林、崔云霞、杨永辉、戴勇、贺业志、徐亚清、杨慧、刘东辉、袁锋、王相英、代刚、郑富强、赵佳、崔艳艳、陈玉军、陈兰波等。
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柱学科,也是公司重点学科,具备以下特色和优势。
⑴科梯队合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措施得当。本学科在科研队伍方面有良好的梯队保障,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7人,科研成果若干。在国内同等专业院校中名列前茅。在科学研究上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发挥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本单位工作。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在合理引导和规划的前提下,给教学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在规定课时数外,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在课题经费上实行奖励制度,对发表的高层次论文和著作进行奖励。对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以外,为其提供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平台,帮助其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学科在培养人才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
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着显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不但进行运动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积极拓展运动训练方法手段,为推动高等院校专项运动训练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为专项运动训练提供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团队队伍、提高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研究方向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⑶训练和教学成绩斐然。训练方面,乒乓球、健美操、田径、定向越野等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山东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上的山东省品牌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继续保持了山东省的龙头地位,6次获专业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员工的就业率、考研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⑷定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会议,注重和国内其他院校同等学科的学术交流,了解并掌握最新学科动态,始终处于该学科的国内领先地位,同时注重创新意识,对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定期科研讨论,确定研究方向,探讨研究方法,注重团队合作,致力于出精品。
2.武术传承与传播研究团队
成员:王海鸥、王森、孙刚、张峰、李蕾、王纳新、赵发田、马艳、罗春霞、马灵娟、郑兆瑞、林志刚、田学建等。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凝聚的体现,具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健全人格功能,作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面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任务,有责任担负起文化传承、传播和教育的重任。普及和开展武术活动,建构武术发展新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是国家教育部门研究武术问题和制定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急需解决的问题。
武术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950年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建校以来,体育系就开设武术课程,是全国高师最早开设武术课程的院校之一。本专业先后汇聚了德高望重,武功精绝,技艺全面,文武兼备的周永祥、姜周存等全国著名的武术教育家,培养了诸多高层次的人才,为公司武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系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8人。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从199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共招硕士生76名,已毕业8届共58名硕士研究生(不包括教育硕士和同等学历),现在读硕士研究生18名。他们共参加省级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8次,获省级以上奖励有13人。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学术论文123篇,包括核心期刊18篇,武术专业期刊38篇,其中有9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奖,2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5人荣获世界传统武术节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科学研究走在武术学科同行的前列。作为全国最早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学教学单位,老师们辛勤耕耘、不断凝练,在“武术文化、武术历史、武术教育、武术科学化训练、武术传播、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等研究方向取得丰硕成果。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1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具有国家影响力的武术专著20册,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20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学术论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新型专利。
3.人体运动的机能学评价团队
成员:赵敬国、单信海、高虹、郭林、丁萌、赵佳、王茂叶、樊丽霞、荆文、王晖、贺强、王文荣等。
该团队运用人体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规律、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训练计划及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以及效果评定等,对指导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全民健身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动与脑功能研究:多年来赵敬国教授、王茂叶副教授、荆文博士等带领研究生一直从事运动心理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利用先进的脑诱发电位仪采用ERP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性质运动对脑认知电位的影响规律。由于我们在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和成果的积累,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引起了公司其他教师的研究兴趣,逐渐形成了一只稳定的研究团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课题申报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也对公司相关学科博士点的申请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⑵运动损伤机制及健康促进研究:丁萌副教授、郭林副教授、樊丽霞博士一直从事运动损伤机制、体能监控和运动康复的研究。承担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健身气功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康复作用的循证研究》以及横向研究课题《慢性病家庭运动康复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等。
本方向的优势:①研究方向属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属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明确的发展前景。②学术团队成员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坚信我们会在高层次课题申报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近年来虽然通过团队建设,在高水平科研论文发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承担课题、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方面尚有一定的不足。在未来三年的建设目标如下:在现有基础上,争取承担更多的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努力争取获得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加强校企联合,争取更多横向课题经费;加强与国内外各级研究平台、部门及学校间的交流,争取主办或承办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活动;在现有成果和后续产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科研奖励项目,力争获得1-2项省教育厅社会科学成果奖励。
4.集团体育研究团队
成员:李静、崔丽丽、李斌、宋玉芳、潘丽霞、刘淑英、周建东、刁玉翠等。
该团队以体育教学一般规律和教学活动中诸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为理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方向。历经60年的积累已成为传统优势方向,自1984年就开始招收该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教学和研究基础雄厚。本学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际,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并依靠传统优势和前瞻发展形成以下领域特色:
⑴体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与方法问题以及体育教学中的员工发展问题等。该领域的主要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学论》,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⑵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体育教学内部系统的社会学特征和外部社会环境与关联等。该领域承担了如:《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研究》、《学校体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省社科规划等多项重点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为该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⑶体育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多年来,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等重大课题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验研究。如:“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跨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领域以山东省的领先地位,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该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有特色的学术队伍,具备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近年来又有多项国家社科等高层次的项目和科研成果等科研优势的支撑,同时依托博士点的背景,以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学校体育研究方向将会有更好,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运动损伤研究所(体能康复中心)、学校体育、校园足球发展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平台的搭建和科研团队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体院学科发展。